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2018年05月23日 07:36 中国纪检监察报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全球化浪潮下,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正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提升软实力的不竭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独特贡献。中华文化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是提升软实力的不竭源泉。

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等等。中华文化在全人类面对工业化困境时具有整合能力与救弊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现在,国内出现“国学热”,国际上出现“中华文化热”“孔子热”,很多人都在探讨中华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的时代价值,这也生动地表明了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现实意义。那种数典忘祖、蔑视传统、一味丑化民族文化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当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决不是简单地回到过去、守旧复古,而是要立足新的实践、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

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世界是在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中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要有开放包容的胸怀。世界文化多元多样、各有所长。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以各自方式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只有兼纳百家之精华,融合各种文化之所长,才能更好地促进本国文化的发展。如果自我封闭、排斥外来,就会失去发展的活力,甚至走向消亡。中华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就在于它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具有兼收并蓄的优秀传统。虽然我们也有过封闭时期,有过闭关锁国、抱残守缺的教训,但在漫长的历史上,开放包容始终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历史证明,开放包容不会削弱中华文化的优秀内核,反而在吸收借鉴中不断丰富壮大。在今天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更应该以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大胆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

要有辩证取舍的态度。开放包容不是盲目崇外,学习借鉴也不是照抄照搬。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赖以生存的土壤,都有其发挥作用的条件。离开了一定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文化的价值和作用也必然发生变化。同时,外来文化也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良莠不齐、优劣并存。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外来文化上,一定要有分析、有比较、有鉴别,做到辩证取舍。如果不加鉴别、好坏不分,甚至把糟粕和垃圾当宝贝加以引进,就会贻害无穷。现在,西方文化以其经济、科技实力为基础,在世界居于强势地位。西方的思想文化固然有其合理的因素,对人类发展进步有着积极作用,但也存在消极腐朽内容。那种对西方文化“全面拒斥”或“照单全收”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要有转化再造的能力。毛泽东说过,对待外来文化,应当以中国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如同我们对待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肠胃消化。中华文化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对外来文化有着强大的整合能力,许多外来文化传入后,都实现了同中华文化的有机融合。吸收外来文化,重在实现中国化、本土化。只有通过转化再造,形成中国气派、中国风格,才能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晚年时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他告诫西方观察者不应低估这样一种可能性:中国有可能自觉地把西方思想与中华传统文化熔为一炉。如果这种有意识、有节制地进行的恰当融合取得成功,其结果可能为文明的人类提供一个全新的文化起点。“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将各种文明的优长熔为一炉,是“中国模式”的品格和追求。

对我国文化资源和各国文化成果进行创造性发掘和利用

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思想养料,全面提振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充分发挥其鉴识论理、养德教化以及引导践行、治国理政的作用。要聚焦思想精华、剔除陈腐观念、改进表现形式,努力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创造创新中拓展思想意蕴、提升精神境界、充实科学内涵、丰富崭新内容。要坚持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之成为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文化,有利于助推社会发展的文化,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文化。

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文化创新史。当今文化发展,创意制胜、内容为王。有人说,美国算不上文化资源大国,却是一个文化强国,强就强在创新上。好莱坞的大片、麦当劳的薯片、英特尔的芯片,被称为影响世界的“三片”,实际上都包含着独一无二的文化创意。

在当代中国,无论是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还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无论是在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赢得主动,还是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贡献,都需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应当把创新作为一种信念、一种追求,对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进行创造性的发掘和利用,提高创意含量和竞争优势。要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使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使创新成为科技文化领域的主旋律、最强音。

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的比拼,说到底是核心价值观的较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有责任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研究、宣传、阐释,把贯穿其中的科学思想理论、坚定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追求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全社会弘扬起来,把我们党对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思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贯穿于社会生活和对外交往的方方面面,打造易于为社会大众和国际交流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以此来深入解读中国实践,讲好中国故事,诠释光明前景,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增强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升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贡发明)

上一条: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下一条:深入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维护:纪委监察室 技术支持:山东潍科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鲁ICP备06041183号

版权:潍坊科技学院 学院地址:山东省寿光市金光街1299号 电话:0536-5101992 邮编:262700